16Mn無縫鋼管半浮動(或半限動)芯棒連軋管機
德國人稱MRK-S(Mannesmann bohr-Kontimill Stripper);法國人稱Neuval-R。
德國設計的工藝為:在軋制過程中,前半程,芯棒不是自由地隨軋件前進,而是受限動機構的控制,以一恒定速度前進,芯棒與軋件的速差分布是不一致的,第1架的軋件出口速度小于芯棒速度;自第2架開始,軋件的速度快于芯棒的速度,形成穩定的差速軋制狀態;當完成主要變形、管子脫離倒數第3架時,限動機構加速釋放芯棒,像浮動芯棒一樣由鋼管將芯棒帶出軋機。德國式的半浮動芯棒連軋管機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日本八幡廠建成投產。
法國研制的工藝為:在16Mn無縫鋼管由最后一個機架軋出時才松開芯棒,即在軋制過程中具有限動芯棒軋機的工藝特點,而在終軋后松開芯棒;芯棒隨荒管至連軋機后的輸出輥道。法國式的半浮動芯棒連軋管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法國的圣索夫鋼管廠投入生產。
不論德國工藝還是法國工藝,半浮動芯棒軋管機軋制結束后,約有1/3長的荒管(尾部)包住芯棒前端,見圖4;帶有芯棒的荒管橫移至脫棒線,由脫棒機將芯棒從荒管中抽出以便冷卻、潤滑后循環使用。其特點是荒管壁厚的精度較高、節奏較快,每分鐘可軋3支甚至更多的鋼管,芯棒長度雖然比浮動式的短得多,而比限動芯棒軋機略長一些;設有脫棒機工藝其流程較長;適合生產較小規格(外徑小于219mm)的無縫鋼管。德國模式的代表機組有日本的八幡廠的φ194 mm機組和我國衡陽的φ89 mm機組;法國模式的機組至今僅有一套,就是法國V&M公司圣索夫廠的φ127 mm機組。
|